简介

大唐之理工天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9章 下水试航(2/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

实际上从潼关到洛阳的水路很不好走。长安的海拔是400米左右,渭水水面在长安段的高程大概是360米,到潼关附近的黄河则是340米。这段距离长110公里,应该说这个高差还是比较平缓的。

但是随着在潼关进入黄河之上以后,水路的高程就变得凶险起来。后世在这一段280公里的河道上,海拔从340米降低到120米。因此也依次分布着三门峡大坝(坝高106米),小浪底大坝(坝高154米)和西霞院水库大坝(坝高20米)三个水利工程。

不算最坏的情况,这段水路的平均坡度就达到了千分之0.78,这代表着坡度带来的阻力和拉力达到了动力的1/4.

具体的数据大概是这样的,280千瓦机组在11节的速度下,推力是50kN。对于一千吨的船在千分之0.78的坡度上,重力在运行方向上的分量大概是8kN。

对于使用拉纤行动的船队来说,本来走的就不快,一艘千吨船在别的水面上,可能还用不了这样大的拉力。如果用流阻0.1的船身计算,8kN足以让它跑到6.6节,也就是每小时12公里。

可是在这段河道逆行时,仅仅克服重力和坡度的影响,就要付出这么大的损耗,任何一个船主雇佣数量远远超过经济水平的纤夫行走在这一段水路上的时候,都要大呼头痛。除了坡度,这段河流的流速也是大问题,在某些水面狭窄的地段,河水的流速就超过了4米每秒。20节速度的船开上去,逆水只能有1.5米每秒的龟速,哪怕是10公里的水面,都要开上两个小时。

也难怪后来的朝代把政治中心迁往洛阳和开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洛阳和开封的海拔一个在130米,一个是75米,这样水运的难度就大大减轻了。

参考一下清朝运粮的主要路线是京杭大运河,全程海拔最高不会超过30-40米。就算是这样优越便利的条件,漕运仍然是清代最富的职位之一。由此可见物流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同样的,黄河这一段恶劣的航运条件,也足矣让吃粮食的人,逐步的向产粮中心靠拢了。

老赵他们已经上船操演的不亦乐乎,云定海的团队也没有闲着,仅仅歇了一天重新整理了场地,新船的建造也已经迅速开始了。有了吊车的帮助,工人们安装船板的速度更快了,他们都非常喜欢这个能节省搬运体力的工具。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他们除了照东岳号再次建造一艘龙舟,另外一艘拖船的船型,也差不多就要确定下来了。

这个拖船,就是专门拖拽原有的无动力内河龙舟而设计的。有了它,就能利用到原来船舶的运载能力,这是最节省成本,提高船队运输能力的方法了。

喜欢大唐之理工天下请大家收藏:(m.bigeshu.org)大唐之理工天下笔阁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