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这个历史挺靠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5.皇老板那是相当精明(2/3)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

隋文帝杨坚也是做了丞相后,篡了北周的位,所以他一当皇帝,就怕这种事儿发生在子孙身上。为了大隋江山千秋万代,怎么办呢?削弱相权。

名义上把相权削弱,说是一分为三,实际上不止。三省的正副长官都是丞相,都入政事堂。而只要可以入政事堂议事的官,实际上就相当于丞相。三省的正副长官大致是这些:中书、尚书两省的长官叫令,副长官叫仆射。中书令、尚书令、中书左仆射、中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门下省的长官叫侍中,副长官叫侍郎。六部的长官叫尚书,副长官也叫侍郎,分左右,兵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这样一来,三三得九,一人之权瓜分为九。当然,并不是每个皇帝在位的时候都设立得那么全,比如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当过尚书令,所以等李世民继位之后,唐代就不再设立尚书令了,因为当年太宗皇帝做过这个职务,你们谁还配做这个?就此取消。

宰相成了临时工

无论如何,宰相一般也得有四五个、六七个。到了高宗、武则天之后,皇帝设立了一个职务,叫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职务是临时性的,不管你现在是几品官,只要给你加上这个衔儿,你就相当于宰相。皇上若要提拔你,给你加这个衔,入政事堂议事,你就相当于宰相了。如此说来,宰相就由固定的变成了临时的。它的好处是,正式任命的宰相如果要罢免,是有一套严格程序的,现在这个是临时宰相,这个临时工皇上能说撤就撤。

比如说,国家公务员的晋升应该是逐级的:科长、副处长、正处长、副局长、正局长、副部长、正部长,应该这样有序晋升。但是后来你别晋升了,我给你加一个衔儿就完了。假如你现在是处长,我给你加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你就一下子相当于副总理了。优点就是哪天我看不上你,我把这个衔儿一摘,你就又回去接着当你的处长去,特方便。所以之后,既然设立了同中书门下三品,三省的长官就变成了虚衔,甚至设而不授。

中书令该退休的时候,本来要任命一个新的,现在就不任命了,空着不设。即使设了,也都是给那些还有两年就快死的老臣,让他荣誉一下。一把年纪了也不入政事堂议事,也议不了事,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老到那个份儿上的,给你个太师中书令,也是位高权不重。

真正掌权的,是同中书门下三品这帮临时替换,来去全由皇帝秉断的人。中国古代的官员一、二品穿紫袍。《红楼梦》里说:“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三、四、五品是红袍,六、七品官是蓝袍,也就是青袍(“江州司马青衫湿”),八、九品的官就是绿袍了。中国有一个成语,形容一家全是当大官的。就说他们家满门朱紫,除了红的就是紫的。现在所说的红得发紫,意思也大致相同。

这样的话,充当临时丞相的如果是小官,穿青衫的,给你加个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衔,你只要换个颜色的官服穿就是了,从青衫变成紫红的。等什么时候皇上不待见你了,这个衔儿一摘,你还回去穿你处长的官服去,红袍的还是紫袍的给脱下来,换青的上去。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隋唐时期皇帝想出来的削弱相权的办法。它不但将相权一分为三,更关键的是后来把丞相之职演变成了临时工,成了皇上的打工仔。中国古代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宰相由一个变成一窝,由独相发展到群相。

天下英雄尽白头

孔子提倡素质教育,现在我们也提倡素质教育,中间这上千年的应试教育是怎么来的,就是从隋唐开始的。

当时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再靠士族地主垄断官职,已经不行了。所以隋文帝开始想别的招儿,废九品中正,开科举士。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从隋炀帝开始,整整1300年,一直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才废止科举考试。科举制虽然废止,但这一千多年的卷子已经把中国知识分子考习惯了,所以现在的学生做卷子做得脑袋大是因为隋朝的时候被摆了一道。

虽然说纸上得来终觉浅,但当时这个制度还是十分客观有效的。

唐朝贞观时,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武举,不光文的可以科举了,武的也可以。另外还开创了殿试,就是皇上亲自考你。明清两朝,殿试都是在紫禁城的保和殿,像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代圣主,基本上都是皇帝自己出题、自己监考。

开元年间则是高官主持考试。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一演就老是和珅去主持考试,和珅相当于宰相。这样一来,科举制经过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几代皇帝,就逐渐形成了。

科举制形成的作用有这么几点:

第一,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以前是王、谢、袁、萧这帮家伙垄断仕途。现在不行了,科举抑制门阀,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实际上也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因为庶族地主能够通过科举做官了,不再嫉妒高门大阀里那些一生下来就能当官的窝囊废,以后纯靠本事吃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这个历史挺靠谱请大家收藏:(m.bigeshu.org)这个历史挺靠谱笔阁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