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回到唐末当皇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5章 密议(2/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

那几人点了点头,算是默认。诸家都不缺在刺史府任职的家人,家主的决定自然就是由他们转达给刺史。只是,怎么说,什么样的说辞,却是要各家看自己的利益来决定了。

见众人的反应,也在意料之中,林有心也不去追究,而是接着说下一件事:“年关将近,诸位可知刺史府给天子的贡品之中有何物?”

“何物?”

“一件镔铁战甲!”黄滔出声道,“据去往刺史府帮工的裁缝回来说,那件甲,以整片的镔铁护住前胸后背,再以铰链相扣。其余部位,也都是以镔铁贴身打制……那人画了一具图样过来。”说着,黄滔从袖袋中取出一张图样,递给林有心。

林有心展开看过之后,再递给陈师正,徐若虚最后看过:“这当真是全镔铁?这式样,从来没有见过啊!”

“千真万确!那裁缝一直在甲做坊制甲,镔铁自然不会认错!这样式,某也是第一次所见!”黄滔点头道。

“这又能如何呢?”徐若虚再问道,一套甲而已,而且还是献给天子的,与众不同一天,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套甲是王延兴拿来的!也就是说,铁场应该是可以炼镔铁了!还可以将镔铁打制成战甲!这些,刺史,可都是瞒着某等的!”

“嘶……”几人齐声倒吸了一口凉气,几人对刺史府掌握的武力一直很不放心。铁场铁量大增之后,就担心刺史会大规模打制兵甲。还好,王延兴把铁料全都制成了日用铁器,让几人放心不小。现在看来,人家是瞧不上这一般的兵甲,而是要用镔铁的兵甲!几人互相对望一眼,立即想到其中的一个关键点,“这镔铁的产量有多大?”

“这却是不知……”黄滔摇了摇头,“不过,据征讨铜锣寨的牙兵透露,他们用过一种弩,其弩臂似乎也是用镔铁所制……只是,那种弩数量很少,便是因为这镔铁量太少了。由此,某猜测,或许,百十来斤吧!”

如果是百十来斤,那到还好。几人松了一口气,不过,又警觉地说道:“某等也需镔铁,刺史需得按铁器的售卖之法,将镔铁的售卖交由某等来进行!”

几人点了点头,镔铁这种战略物资,还是不要让刺史府独占比较好!众人议定,又决定这件事由陈师正牵头去做。

说完这几件事,下一个议题又冒出来了,竟然还是跟王延兴相关:“王延兴在小溪场所开的新田,怕是一百亩不止了!”

“新垦之地,有什么要紧的,便是一百倾,也随他去了!”接话的徐若虚不以为然地说道。新垦之地必然贫瘠,能有什么产出?等变成熟地,那至少是数年之后的事情了。

“徐翁此言差矣!”章之源反驳道。他在刺史府中消息最灵通,王延兴给王潮的报告上写的内容,他第二天便能知晓,“这一百亩是水浇地,还有更多的旱地,却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这些地的收入,可都是要归为刺史府的。那么多地,得收多少粮食呀?刺史不缺粮,不缺铁,各家又该如何制约他?章之源担心的是这一点。

其实,章之源掌握的数字,还只是真实数字的一部分。

在唐代,官府给男丁分田,都是十亩、二十亩这样的分的。当然,此时的生产条件来说,一个壮丁能有效耕种的田地面积应该五、六亩左右。

而王延兴聚集的男女老幼已经有五六百人了,其中的青壮男女,要超过一半,就算每人耕种五亩算,也要一千亩以上的地才能发挥这些劳动力的价值。怎么可能只有一百亩?

只是,水田的开垦难度确实很高,新垦之地的水源是拦溪筑坝,溪水的流量只有那么大,挖了再多地,没有水浇,还不是假的?再者,水稻土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形成,大规模地新垦水田,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有一百亩水田的说法。

事实上,开垦的最多的是,具备灌溉条件的旱地。只是,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所有开垦的田地,都选择在缓坡上开成梯田或者梯土。

而由于丈量工作,是那些小奴婢们的算术实践,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最终的数值出来。

另外,还有开垦条件不是很好,不适合开垦成田土的坡地,便撒上苜蓿籽,准备培育成草场,主要用来养牛。

至于光照条件差一点地方,也有挖好的一陇一陇的空地,那却是为春来的茶树准备的。

章之源的信息,不够完整,不能真实地反应王延兴的垦殖状态。可即便信息完全透明了,别人也只会对王延兴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

要知道,在座的各家虽然都会通过各种生意赚取些钱财,可土地、庄园才是各家的安身立命之本,这耕作之事,他们都是烂熟于心的。王延兴在小溪场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看来,完全就是不识农务。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新挖的黄土,连草都不长,也就是王延兴这种货,会当宝。还有养牛,养那么多牛干什么?又不能杀肉吃……何不养羊?

至于为了养牛而种苜蓿,则更是缺心眼,有那功夫有那地,随便丢点豆子、小米不更好?

种种茶树倒是可以考虑,只是,跟种茶树相比,种桑树岂不更好?

章之源想了想,好像确实也是这么回事,便不再多言。

只是……

对这个王延兴,当真可以常理论之?章之源心里多了一重戒心……

喜欢回到唐末当皇帝请大家收藏:(m.bigeshu.org)回到唐末当皇帝笔阁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